北大教授直言:中国的大学培养出了大批“利己

发布时间:2023-03-14 17:05 阅读次数:

  北京大学教授,钱理群一次公开演讲,引起了巨大讨论。他的用词用句十分尖锐和现实,直指中国教育出现了大问题,中国的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。

  所谓“精致的利己主义者”,指的是这些学生,利用自己强有力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,做着合理合法、让人无可挑剔,又仅仅以自身利益为驱动力的行为。这种行为看似无措,却让人感到痛心。

  和纯粹的自私不同的是,精致的利己主义者,非常努力和勤奋,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,为人极其现实,对利益有非常敏锐的嗅觉。同时,这类人非常自私自利,高度注重个人利益得失,一举一动均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。

  这种唯利益论的人,即便很努力和勤奋,也容易因过重看重短期利益,失去更多长远利益。同时,他们也会因勤奋混得不错,很多人接触这类人时,会感受到优秀带来的压迫感。相处久了后,会逐渐想要敬而远之。

  钱理群教授是北大,一位德高望重、地位超然的教授,能让这样一位教授在公共场合痛批教育的弊端,足以见得这位教授对“精致的利己主义者”有多么不认可。

  他直言,国内一些大学,甚至包括北京大学,都培养出了一大批“精致的利己主义者”。这些人拥有高智商,老到圆滑,善于表演,更擅长利用体制,达到自己的目的。这类人一旦掌握权力,比普通贪官危害更大!

  钱教授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,在中文系相当有分量的一位学术研究人员。正因这样的地位,他被一位学生“看中”了。这位学生,也成为了他无法释怀的心结。这位学生为了攀关系可谓下了苦功夫,认真听课钻研学问。

  钱教授对这样认真的学生很喜欢,尽心尽力回答他的问题。后来,这位学生想邀请,钱教授帮他写一份推荐信(申请国外高校时,推荐信很重要)。教授欣然同意,可让他没想到的是,信写完了,学生再也没上他的课。

  如今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越来越多了,尤其是年轻人这一代。他们所关注的东西大多充斥着个人利益的小算计,以及关于各种内卷的焦虑话题。

  内卷本质就是一种存量竞争,在一个存量市场中,蛋糕被别人抢了,自己就没有了。随着国家发展得越来越快,不同的阶层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割裂,所有人都希望自己是那个抢到最大蛋糕的人。

  在封闭的环境里,当多数人为了保障,自己利益不受到损失时,就必然会拼命把别人淘汰下去。如此一来,教育能不内卷吗?父母、学生能不难受吗?生活能不焦虑吗?其实,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过得不好,他们活得太累了。

  从小教育竞争的赢家,最容易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。因为他们曾战胜千军万马,即便走到了金字塔尖也不能松懈。

  努力是一件很值得鼓励的事,但不知不觉中,我国各个学习阶段的教育风气,都成为了“用尽一切办法成为金字塔尖的人”。

  只将目光放在个人成就上,过度吹捧顶尖者,自然会催生一大批只想着成功,忽略掉其他方方面面的人。这并不是年轻人的错,而是被教育成这样的。

 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,在许多时候活得很累,它们既要努力向上爬,又生怕自己在别人眼里不是“成功者”。他们的短期利益性,往往使得他们“哪个行业赚钱/有权”就往哪个行业冲。

  越是这样短期性的目光,越容易带来巨大的打击。想要成为长期主义者,大家就要能有良好的心态,多拥抱增量市场。比如,学生要肯在“长远之后才能看到显著效果”的学习方式中下苦功夫,高中生选择专业不要“唯钱是看”。

  自改革开放到现在,有大量留学生在美国工作,并出现了一个现象——印度裔大量占据美国各公司高层,而华裔,尤其是大陆华裔,较少成为美国公司高层。这里面纵然有政治或皮肤的原因,但也绝对少不了精致利己主义的影响。

  华裔确实不太团结,而且小富即安。当年那些出国并且留在美国的人,大部分都是名校精英,早已习惯封闭环境的蛋糕争夺赛。这类人一旦被放到开环环境,需要强调合作意识时,就明显缺乏竞争力了。

  总结: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实就是,高配版的自私自利者,这种人逐渐增多,在一定程度上是,教育环境过度内卷化所造成的。精致的利己主义者,无法推动整体的进步,所以,想要长期的,共赢,必须学会放开心态、放远目光。

  今日话题:你对于钱里群教授的发言,有何看法?

  举报/反馈

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二维码

电话

400-888-8888

扫一扫,关注我们